首页 > 悬疑小说 > 神农诡
第十一章 十指交织的楚湘密码(2)
       “长期以来,我们的历史被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错误解读,疑古派(注:亦称“古史辨派”。“五四运动”以后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。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、顾颉刚、钱玄同等。因其论文均收集在1926-1940年出版的《古史辨》中,故名。他们提出要“打破治古史‘考信于六艺’”的传统见解,主张“离经畔道非圣无法的 《六经》论”,认为对于东周以后的史料“宁可疑古而失之,不可信古而失之”。这种疑古精神具有反封建传统的意义。但他们只注重研究关于古代历史传说的变化,而对历史文献持一味怀疑的态度,造成了一定的混乱。)领军人物胡适、顾颉刚说东周以上无史,郭沫若说商朝才是中国历史的开头。人们一直将商朝晚期发现的甲骨文,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。换句话说,在他们看来,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只有3300年左右,从商朝晚期开始,才算做信史时代,以前的都是只有神话传说的史前时期,至于史书上记载的传说,都是靠不住的。照他们的说法,是不是如果甲骨文没发现,那商朝的历史也是假的呢?这显然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。依我来说,他们的历史观才靠不住。我现在给大家看一张照片。”林河挪动鼠标,调出相关文档,黑板前的投影幕即时出现一张形状古怪的图片。

       面具上的“月、干、母”三字

       这是2004年在湖南省怀化市安江镇出土的一个陶罐拍片,上面有三个你们所说的‘符号’,而我要跟你们说,这就是成熟的文字。这个考古遗址的名称叫‘高庙遗址’(注:高庙文化遗址发现于1986年,位于湖南西部洪江市(原黔阳县)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,地处沅水(中游)北岸的一级台地上,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。整个遗址实为一顶部较平、周边呈坡状的台子,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,分布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文化堆积最厚处距地表达5米多。高庙文化存续的时间大致在一千年左右,其年代上限大致距今7800年。高庙遗址是石破天惊的发现,由于篇幅所限,关于高庙遗址的特点及发现请读者自行上网搜索。),经过碳十四检测,距今7800±60年。如果这三个符号是成熟文字的推断成立的话,我们难道不能说我们中国的文字有八千年历史吗?”

       “能。”台下异口同声地答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所以,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咱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些‘坛坛罐罐’,它们给我们传递了大量来自远古时代的信息,能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,发现那些不记于史册,不为现代人所知的真相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嗯。”马如龙连连点头,他想起了阳国胜介绍过的这几个文字。

       “就算是我们的甲骨文,也远不止三千多年历史。现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,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系统,可以表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一种文字从诞生到成熟,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,绝不可能由某个人一夜之间全部发明出来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,把甲骨文的发明再往前推一千年,一点也不过分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对啊,对啊……”台下赞声一遍。

       “就算按史书上说的,汉字由仓颉所造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,黄帝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人物,那我们的文字当然也有五千多岁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有道理!”

       “大家千万别崇洋媚外,轻信西方人的荒谬理论,他们居心叵测,分明是想灭吾历史,夺吾志气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嗯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况且,在今天的中国,说不定还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成熟文字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还有更早的成熟文字?是什么文字哦?”台下一片窃窃私语。

       “大家听过‘水书’吗?”

       “水书?”台下又是议论一片。

       “我听过。”中间位置上突然站起来一位女同学。“我就是水族的,水书就是我们水家的文字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很好,这位同学请坐下。”林河做了个让那位女同学坐下的手势。“没错,水书就是水族的文字。水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居住地就集中在我们黔南的三都、荔波、独山、都匀,和黔东南的榕江、丹寨、雷山、从江、黎平一带,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万人口,却拥有自己的文字。近年经过水族学者的研究发现,‘水书’很可能就是上古时代遗存下来的文字,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,亦即有6000年的历史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哇,6000年?”台下学生啧啧称奇。

       “当然了,这只是初证,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。所以我刚才才说了‘说不定’。但无可否认的是,中华文明至少可以上溯到8000千年前,而不是以前常说的5000年,这一点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。至于具体的考证,不属于我今天的演讲范围,时间有限也不容许我多说,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可以去查相关的书籍和我已经出版的著作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嗯……”台下再次发出一致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“好了,中国文字的历史就探讨到这里,同学们如果仍觉得意犹未尽的,日后可以找相关专著阅读。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探讨‘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发源于何处的问题’,下面我们言归正传。

       我们今天演讲的标题写着‘中华文明’,有谁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‘中华’,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地方叫‘华夏大地’,我们的民族叫‘华夏民族’,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叫‘华’人?”

       台下再次安静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见没人回答,林河继续说道:“顾名思义,‘华夏’就是由‘华’和‘夏’两个民族组成,‘夏民族’就是夏朝的建立者,有史可查,脉络清晰,就不用我再多说了。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这个‘华族’。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作‘华人’,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。

       外国对我们中国人有三个主要的称呼,一个是‘华人’,一个是‘汉人’,一个是‘唐人’。汉、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,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统一国家,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所以后来才会产生‘汉人’和‘唐人’这两个称呼。如此类推,‘华’也应该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才对,否则就显得莫名其妙了。‘华’和‘夏’通常是连在一起使用的,这可以证明它们属于同一时期。而经过我的研究,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,‘华族’虽然与‘夏族’有时间上的重叠,但它起源更早,持续时间更长,它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统一民族。而且我认为,华族人的地望并不在已为人所共识的中原大地,而是在一直被谬称为南蛮的南方。

       “哇,不会吧,在南方?”台下又是一阵骚动。只有马如龙稳如泰山,因为他之前就听过阳国胜的讲解,他现在最期待的是能从林河口中听到更为详细和有力的证据。

       “没错,是南方,就在我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——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。”林河口气异常坚定。

       “有什么证据呢?”刚才那位发言的学生不待举手,直接就站了起来大声发出质疑。

       林河接着例举了很多例子,首先证明了炎帝是南方人的证据,其中大多与阳国胜的差不多,但有两个观点是马如龙第一次听到的,而且比较有说服力。正如阳国胜所言,林河的目光仿佛能穿越时空,看到万年之前的人类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林河说道,民族的多源性是无可争议的,远古时代,中华大地上肯定拥有数不清的民族,绝不止今天的56个,甚至可以这样认为,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。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以地域为界限的各小部落开始慢慢融合,于是便产生了后来我们称为“民族”的主体。而其中南方的华族由于拥有先进的农耕文明,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上统一最早、文化最先进的民族,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肇始。再后来,华族随着人口的增长,原有的地域难以养活更多的人,于是他们便决定向北发展。在此过程中与兴起于北方,以游牧文化为主体的夏族展开竞争、融合,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,再经过几千年发展,成为了后来的汉民族,以及今天的中华民族。

       华族应该起源于伏羲时代,其他远祖更可上推到传说中开天劈地的盘古。盘古是天皇,人皇伏羲氏、有巢氏,燧人氏而至神农氏。神农氏继承了伏羲文化,创立了先进的农耕文明,并逐渐统一了南方。说融合是为了降低民族隔阂,由于华族事实上是被后起之秀的夏族所吞并,从此夏民族成为历史的主宰,华族所创造的文明也逐渐被夏民族所吸收、消化并加以发展,而且被冠上了中原文明的标签。后来孔子著春秋,创立儒家,把周文化奉为正统,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被删减,就是被改头换面,一概归于周王朝统属之下。到了汉代,儒学成为显学,强调正本清源,黄帝到夏商周一脉被确立为正统,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华族就这样逐渐被大众所淡忘。大概春秋战国时期,华族一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这应该就是所谓的“成王败寇”吧,历史总是由统治者书写。

       为了证明他这一观点,林河用湘西地区的盘瓠、辛女传说(注:①古神话中人名。据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、 晋干宝《搜神记》等书记载,远古帝喾高辛氏时,有老妇得耳疾,挑之,得物大如茧。妇人盛于瓠中,覆之以盘,顷化为犬,其文五色,因名 盘瓠 。按,《玄中记》作“盘护”。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,帝喾以少女(即辛女)妻之。负而走入南山,生六男六女,自相配偶。其后子孙繁衍。至今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沅水边上仍有名为辛女岩的山峰(与三峡的神女峰传说如出一辙)。②泛指南方少数民族。)和畲族高皇歌(注:《高皇歌》又称《盘古歌》、《龙皇歌》、《盘瓠王歌》,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。它以神话的形式,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、蓝、雷、钟四姓子孙的传说。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。尤其是,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,称祖图,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,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,世代珍藏。)作依据,证明盘古、高辛帝等远古部落首领的故事都发生在当今的湖南地区,证明他们就是南方人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个观点林河是通过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分析后得出的。南方到处都是傩文化,而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象征,北方却甚少有这方面的风俗,由此可以证明南方的文化基因更古老。经过语言学的分析,主要是通过考证南方大量的农耕文明语言得出的。譬如贵州的简称“黔”,其实就是粳米的“粳”的音译字,而粳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农耕文明的语言。

       “众所周知,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,整个封建时期都是以农立国,所以稻文化最多的地方,肯定就是最古老文明的地方。水稻种植起源于南方是人所共识,所以南方才是华族的发源地。不生长野生稻或野生稻很稀少的北方地区,是培养不出人工栽培稻来的,这是科学常识。野生稻生长的北限在北纬30度左右的低纬度地区,虽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,因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,有个别地方生长有野生稻,但那是个案,影响不了全局。 就凭这一点,我们就可以肯定地得出:中华文明肇始于南方。当北方过着茹毛饮血般生活的时候,南方大地上早已遍地炊烟。

       中华人热爱和平,几千年来睦族和邻,那怕自己最强大之时,也从来没有要成为世界统治者的野心,这是由泥土的芬芳所决定的。游牧民族和商人先天具有侵略的冲动,农民则根本不喜欢侵略,因为侵略行为和侵略结果都对他们没有直接利益。只有长久的安定,才可以保障田中的庄稼收获。这就决定了水稻文明只能起源于南方。西方一直认为水稻发源地在印度,直到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一万四千年的最早人工栽培稻标本,世人再次认识到湖南这片土地的神奇。

       文献上的具体证据也有,《山海经•海内经》东汉高诱注:‘太皞、伏羲氏,东方木德之帝也;句芒,木神。’‘句芒’乃‘荆蛮’的同音异译。可证伏羲乃荆楚之人,即南方人。我本峒蛮野佬,大西南溪峒之黎僚,熟悉南方稻文化语言,才得以破解数千年的文化遗传密码。我坚信我的研究是正确的,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是水稻文化,而水稻文化的滥觞之地在南方,在我们湖南,在湘西,在黔中。

       《华阳国志•南中志》证华阳古国与古牂柯地望契合,说明古华阳国在西南,进一步验证伏羲乃古黔中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,被林河富有哲理的演讲所折服,开始对南方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原始基因这一理论深信不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