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悬疑小说 > 神农诡
第七章 石破天惊的叩问:炎帝故里在会同?(1)
       怀化学院位于城东路上,这条路也是223省道在怀化市内的重合段,距离湖天开发区不远,驶出迎丰东路不到五分钟,马如龙他们就到达了目的地。由于早前已经打过招呼,马如龙和路瑶来到阳国胜任教的怀化学院的时候,学校门卫爽快放行。通体鸭毛黄的彪形悍马行驶在喧嚣的校园里,吸引了无数师生惊奇、艳羡的目光。如果是别人,肯定觉得很拉风,可是对于一个侦探来说,这样的高调并不是马如龙愿意得到的,他心里开始有点后悔开这辆车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来到要找的教学楼,阳国胜早已在办公室等候多时。礼貌地握地过手,简单寒暄过后,马如龙直奔主题:“阳教授,我们今天来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想了解一下‘炎帝故里在会同’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?理据都有哪些?”

       “这些学术问题难道会与探险队的案件有关?”阳国胜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怀化口音,马如龙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“现在还不知道,但我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有关联,因为最近在会同发生的一系列奇事异象,都或多或少的与神农炎帝的传说沾点边,所有事件,都发生在发现‘炎帝故里在会同’之后,所以很有追本溯源的必要,希望阳教授能不吝赐教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没问题,我就是本地人,协助你们办案,这样的事情当然义不容辞。”阳国胜爽快地答道。“不过,这真要讲起来,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事情,长篇大论的又怕你们听起来觉得枯燥乏味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绝对不会,我们本来就是冲着学习而来的,越详尽越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那好吧,有什么问题你就尽管问,我一定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在此先谢了,那就先请阳教授您讲一下能证明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证据吧,或者推理也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昨天杨明军老师打了电话给我,说他已经给你介绍过一些连山周边与炎帝相关的地理、地名和民间风俗,那么那些我就不重复了,我给你们讲讲学术方面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好的,我们洗耳恭听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我们先从古籍上的记载说起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阳国胜从办公台上拿起一份讲义。“‘炎帝故里会同说’发表之前,全国争夺炎帝故里的地方不下十数处,比较有影响的有四个地方,分别是陕西宝鸡、湖北随州、山西高坪和河南华阳,它们依据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古籍上的记载,我现在列举如下:

       一、陕西宝鸡说——春秋末年,史学家左丘明在他著述的《国语•晋语》里载道:‘昔少典娶于有乔氏,生黄帝炎帝。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’ 。东汉时期的《春秋纬元命苞》记载:‘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,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,生神农,人面龙颜,好耕,是谓神农,始为天子’。有人认为宝鸡境内有‘姜水’,也有‘常羊山’的地名,因此说宝鸡就是神农故里。此为历史教科书上的正统说法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湖北随州说——《国语•鲁语》里记载:‘昔烈山氏(也有说成厉山氏和历山氏的,烈、厉、历乃一音之转)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柱,能殖百谷百蔬’。东汉学者郑玄注:‘厉山氏,炎帝也’。随州在汉以前已有历山(厉山)的古地名存在,并沿用至今。郦道元《水经注•漻水》又载:‘水西径厉乡南。水南有重山,即烈山也。山下有一穴,父老相传,云是神农所生处也’。此说也由来已久。

       三、山西高坪说——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‘神农城在羊头山,山下有神农泉’。高坪正好有羊头山古地名。再者,高坪还有宋、明以来的‘炎帝宫’、‘炎帝庙’及其古碑和多处相关古地名作证。

       四、河南华阳说——河南学者认为陕西说所持的‘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’的‘华阳’是指河南的华阳古国。《水经注•渭水》:‘《帝王世纪》曰,炎帝,神农氏,姜姓,母女登游华阳,感神而生炎帝,长于姜水,是其地也’,说明炎帝出生河南华阳,只是‘长于姜水’;加上黄帝故里也在河南,按《史记》说法炎帝、黄帝是同母所生的两兄弟,所以炎帝故里当然在河南。

       以上四种说法我总结了一下,可以说都是‘事出有因,查无实据’,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,就是都仅凭单一的古籍记载作出结论,并无相关地理、考古和民间传说作支持,证据可谓少得可怜。我且举其中影响最大的‘陕西宝鸡’来说,当地所谓的‘姜水’到现在仍然查无实证。至于说‘常羊山’吧,据说也是后来才有的地名,当地并无太多有关炎帝的习俗,所以可信度非常低。之所以能成为主流的说法,我想大概是受古代中国一向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观念影响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说得有道理,我所知道的也是这一说法,一直都有黄帝、炎帝是陕西人的观念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会同。通观所有古代典籍,流传至今有关炎帝出生地和生活地的文献文字一共有十四处,其中有六处是支持上述四中说法的,剩余八处都是‘会同说’的有力佐证,我且列举如下:

       一、战国列子《列子•汤问》载:‘楚之南,有炎人国。’炎帝是炎人国的国君,古之楚地包括湖北、湖南地区,‘楚之南’指的当然就是我们湖南;

       二、战国屈原《远游》写道:‘指炎神(炎帝)而直驰兮,吾将往乎南嶷;览方外之荒忽兮,沛网象而自浮。祝融戒而还衡兮,腾告鸾鸟迎宓妃;张咸池奏承云兮,二女御九韶歌。’其中的‘嶷’指的是湖南的九嶷山,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。‘祝融’、南岳‘衡’山和‘二女’等的传说都在湖南,还有当中的韶歌也正好与韶山牵连。屈原本身就是楚人,他的话可信度很高;

       三、战国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•孟夏纪》记载:‘孟夏之月,日在毕。其日丙丁,其帝炎帝’。《黄帝内经》又说:‘春为木,夏为火’、‘丙丁南方火’。这两部古籍都指出炎帝乃司夏之神,其地望在火热的南方;

       四、西汉《淮南子•时则篇》载:‘方之极,自北户孙之外,贯颛顼之国,南至委火炎风之野,赤帝(即炎帝)、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’。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,颛顼之国指的是中原,北户孙指今天的越南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从中原到越南之间的广阔地区,都是炎帝的管辖范围。加上其中‘南方之极’和‘祝融’等语,很明显又是指向南方;

       五、东汉固班《汉书•魏相传》记载:‘南方之神炎帝,乘离执衡司夏’。炎帝‘乘离’,‘离’指凤鸟,老子说过,‘吾闻南方有鸟,其名曰凤’,传说中的凤鸟生于南方。考古专家近年在怀化会同附近(离会同不远的安江)的高庙遗址发掘出中国最早的凤鸟图案。衡,指衡器,也就是现在的‘称’,据说湖南衡山的地名就是因衡器而来;

       六、东汉《白虎通•五行》载:‘时为夏,夏之言大吉也,位为南方,其色赤,其音徵。徵,止也,阳度极也。其炎帝者,太阳也。’直接指明炎帝是南方人;

       七、晋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写道:炎帝‘以大承木,住南方……在位一百二十年崩,葬长沙。’ 这里也是直接道明,炎帝住在南方,死在‘长沙’,地地道道的湖南人;

       八、晋代《伏滔集》载《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》一文:‘神农生于黔中’。《会同县志》记载,会同古属‘黔中’之地。现在的洪江市治以前就叫‘黔城’,这一地区叫‘黔阳’,这里直接指向更为具体的地点——黔。习凿齿是晋代湖北襄阳的历史学家,属楚地,是南方人,他的话自然相当可信。

       综合上述,古籍上明确记载,炎帝是南方人,是湖南人,是会同所在的黔中人。有这么多的旁证,‘炎帝故里会同说’的可信度难道还不比上面的四种说法可信吗?总的说来,历史上有关炎帝的20处记载,与会同吻合的多达19处,所以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概率比全国其他地方都高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这样说来的确有理有据。”马如龙首肯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是啊,我尤其赞同炎帝死在长沙之尾的说法,因为我们湖南的茶陵就是长沙之尾,地球人都知道茶陵有一座自古就有、全国最古老的的炎帝陵,茶陵很多地方的人都自称是炎帝之后,都坚信炎帝就是死在茶陵的。”路瑶插话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没错,炎帝的生地一直有争论,但安息地在茶陵这一点得到普遍认同,基本上没什么悬念。”阳国胜肯定路瑶的说法。

       “是呀是呀。”路瑶点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“北方说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弱点。人所共知,炎帝是水稻种植的发明者,是农耕文明的代表,而长江以南才是水稻的种植区,炎帝怎么可能跑到寒冷而且干旱的陕西去种水稻?那时的北方只种黍和粟,也叫稷,所以连他们的首领也叫‘后稷’(注:后稷,姬姓,名弃,天帝之子,据山海经记载实为帝俊之子)。后稷,周的始祖,曾经被尧举为‘农师’,被舜命为后稷,可见他才是北方人的农神,跟神农炎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黍和粟的广泛种植时间晚于水稻,南方人吃上香喷喷大米的时候,北方人还过着狩猎捡食的原始生活。”阳国胜语气坚定。“水稻在温暖的中国南方被驯化后,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传播到较为寒冷的北方,这是因为培育抗旱的品种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。北方也能种水稻,那已经是后来的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,有道理。”马如龙应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关于炎帝是南方人这方面的论证,我们湖南的民俗学者林河先生是这方面的权威,他是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,有丰富的著述,如果你们有兴趣,可以向他请教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林河?”

       “是的,不过,他虽然是我们怀化人,但工作和生活都在长沙,对你们来说可能远了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是有点远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喔,我想起来了,他这几天好象正在贵州的黔东南首府凯里市讲课,凯里离这不远,如果你们有兴趣,可以去拜访一下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是吗,那太好了,凯里离这里不到300公里,有时间的确可以去一趟,向林先生讨教讨教。”马如龙兴奋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“没问题,我跟林河先生有过几面之缘,等一下我们聊完后我给你一封拜贴,你要是想去,直接找他就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好的,这个问题等一下再说,你继续,讲一下更具体的证据?”

       “具体的证据当然还有很多,刚才只是根本古籍的记载作出的推理,现在我们讲一下地理方面的考证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《山海经•大荒西经》明确记载:‘大巫山、有金之山,西南,大荒之中隅,有偏句、常羊之山’。今天湘西雪峰山东南麓城步县境内正好座‘大巫山’,雪峰山东林隆回县境内正好有座‘有金山’(又叫‘金潭山’)。发源于城步‘大巫山’的一条河叫作‘巫水’,其中流经会同境内的一段叫‘若水’。相对‘大巫山’、‘有金山’的位置,会同连山正好处于西南方向。会同的连山乡正好就有一座‘常羊山’。这样,几个地名就可以互为佐证,炎帝的出生地常羊山就在会同连山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嗯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《山海经•中山经》又载:‘洞庭山首,曰篇遇之山,……又东南五十里……又一百三十里……又东南一百二十里……其上多黄金,其下多银铁,其木多橘柚’。这段话中的‘篇遇’疑为上文的‘偏句’。这里特别提到了‘洞庭’的地名和多‘黄金’、‘橘柚’等特产,会同县正好位于洞庭之南,是黄金富矿区,也是柑桔的发源地和泛植地之一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之前我过雪峰山的时候的确看到路两边种有很多柑橘,路边也摆了很长一段卖橘子和柚子的简易小摊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安江的橘子和柚子远近驰名,人所共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我吃过,的确不错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我也吃过,可甜了。”路瑶插话道。

       “史载巫山附近有‘黑水’,会同境内黑水穿境而过。《大西南经》说‘黑水之南……有巫山’,说明黑水距巫山不远。据《黔阳县志》记载,沅水的上游段或沅水支流正好古称‘黑水’, 古时‘黔’与‘黑’通用,今‘黔阳’和‘黔城’地名就是因水得名的。我对此曾经作过考证,发现发源于湘桂黔三省边界,流经通道、靖州、会同,从洪江注入沅江的渠水,应该就是古之黑水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刚才引用过《国语•晋语》中的一段记载:‘昔少典氏娶于有桥氏,生黄帝、炎帝……黄帝姬水成,炎帝姜水成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’。左丘明的这段话,并没有说炎帝故里在宝鸡,只提到‘姜水’,而汉代以前宝鸡境内也无‘姜水’的地名,只有一个‘姜氏城’。汉代以后的学者就把‘姜氏城’所在‘耕水’指鹿为马为‘姜水’了。那么真正的‘姜水’在哪里呢?我认为,真实的‘姜水’应该是‘江水’,指的就是我们中国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——长江。这可能因为‘姜’和‘江’同音之故,又或者是后人抄写的讹误。中国历来南方人称水道为‘江’,北方人称水道为‘河’,所以南有长江,北有黄河;古人的称呼是有讲究的,辕轩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称为‘黄帝’,神农氏长于长江以南的炎热地区所以叫作‘炎帝’。‘姜水’就是‘江水’的另一个依据是,《山海经•海内经》说,‘炎帝之妻……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,祝融处于江水’;又有史料说:‘南方之极……赤(炎)帝、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’。祝融‘处于江水’,炎帝与祝融同属,当然也‘处于江水’,《山海经》与左丘明的《国语》是同时代的著作,所以‘姜水’就是指‘江水’是不必怀疑的。更何况左丘明说的‘炎帝姜水成’,‘成’是成就、成功的意思,并没有说炎帝出生于姜水边,而是在姜水边成就了事业。我们也只一直认为炎帝是出生于会同,而真正的发迹称帝的,是在洞庭之滨的长江沿线。会同境内的沅水,也是长江水系的一部分,是长江的一级支流,说炎帝生于江水,当然也说得通。这一点一会我们再从考古方面作考证,现在先把一些与炎帝相关的湖南地理特征介绍完。”